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文汇编(三)
时间:2014-07-30 10:57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福州市“148”协调指挥中心

陈天林  黄健颖

 

  一个是党,一个是人民。这两者的关系,决定着我们党的命运和前途。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生命线,是保障党的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生命线。当前,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重大政治任务,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用党的群众观念指导司法工作实践,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全体司法干警的思想和行动之中,以优良作风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强化队伍建设,促进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

 一、新形势下群众路线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带来的观念与利益的冲突日益加深,导致群众工作的复杂化。

 1.在政党转型背景下,失去群众必将失去政权。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的制度,也应该建设最先进的政治文明。其中应包括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确保这种制度和机制理性运转的规范程序。但现实中,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不但与先进的政治文明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而且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的要求也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其一,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政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各项政治制度之间的权力关系,特别是党的领导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政治体制中的民主机制不充分,还不能保证政治权力产生和运行的民主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直接民主制度不完善,上下沟通的渠道不畅。其二,有些人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方式还有许多落后陈旧的东西,少数干部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以及人治观念等还相当严重。这些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有的本来属于市场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往往转化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甚至引发激烈冲突,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治稳定,而官僚主义的存在以及上下沟通不畅又为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增加了难度,造成了矛盾激化的可能性。

  2.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由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文化结构,已由改革开放之前的二元文化结构演变成三元文化结构,三种文化的异质同构,必然引发相互之间的冲突,导致人民内部的思想文化型矛盾。改革开放既大大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增强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又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消极影响,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落后思潮沉渣泛起。加之西方一些敌对势力故意在思想文化上制造混乱,使矛盾更为突出,因为在纷至沓来的各种思潮面前,有些人感到眼花缭乱,是非莫辨,容易产生偏颇、盲从、赶时髦等不良倾向。此外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给社会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3.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现代权力意识的“公民”正在形成,各阶层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已成为社会常态。群众的利益观念觉醒,群众开始大胆追求自己的利益。利益诉求日益呈现现多样化考验党能否公正协调利益关系。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是利益分配的主要手段,利益分配也相对比较平均,所以利益矛盾并不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分工的 细化,各利益群体不断分化。再加上利益分配机制还很不健全,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成员在生产要素的占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而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格局。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意味着利益实现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这就使得利益主体的实际收入差距突显出来,引发了人民内部富裕者与贫困者、先富者与后富者、合法致富者与非法致富者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存在人为的分配不公,进一步导致人民之间经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从而触动了“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加剧了这一矛盾。  

 (二)“四风”问题是党脱离群众的集中表现,导致了群众不满。

  长久以来,“四风”问题在不少地方、很多领域都已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四风”现象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日常行为模式和社会各个角落中,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俨然一种“腐败文化”。

 1.人性脆弱是滋生“四风”的直接原因。人性本来就存在自私与向往公平的矛盾,人人都希望社会对自己公平,希望别人对自己公平,所以人们在看到部分“四风”现象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羡慕和不平衡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不断的滋生和蔓延将会形成一种崇尚“四风”的病态。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各种社会机构和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当一个人有了贪污腐败的资本时,人性的弱点、监管的漏洞、监督的缺失等同时作用就会给予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土壤。

  2.监督疲软是滋生“四风”的主要原因。目前,各种监督类型很多,有法律监督、纪委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领导监督。这些监督实质上都是权力的监督,而权利的监督效果不明显。有时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结果,引不起重视,查而无果,就是因为党员群众监督是权利监督,力度不大,不如领导批示查办和纪检部门、反贪部门立案查办。另一方面,上级监督较远,难以发现问题;同级监督较软,权力不够;群众监督较难,不知底细。因此,就留给了“四风”蔓延的缝隙。

 3.环境不良是滋生“四风”的客观原因。人的活动创造了社会,而社会又不断的影响着人。然而,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宗法伦理、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具有浓厚人情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容易形成各种关系网、利益链、帮派和圈子。这就给“四风”的形成提供温床,就像我们生活在污染的环境里,谁也不能放弃呼吸一样,否则就要死亡。一个人办事要行贿是个人品质问题,一部分人办事要行贿是领导问题,一群人办事要行贿那就是制度有问题。如果我们生活在不纯的政治环境里,就会感染许多政治腐败的怪病。这就是地域性空间被污染了,要治理好需要花漫长的时间和精力。

 (三)落后的沟通机制与强烈的群众利益诉求之间存在矛盾,增加群众工作的难度。

 当前,我国社会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业已形成,相应地多元化的利益诉求纷纷呈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社会结构加速分化,已从传统同质的单一型社会,转型为异质的多样型社会。社会阶层结构中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内部逐渐分化,增加了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六个方面人员在内的新群体,他们被称之为“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必然带来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重组,形成新的利益体。

 伴随着利益关系的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利益诉求表达意识日益觉醒,开始用各种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建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陈述自己的种种不满和不公正待遇,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参与和决策参与的需求。从目前的社会实际看,人们表达利益诉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程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情况成为我国处于“矛盾凸显期”的重要阶段性特征。

 相对于生动的经济发展局面,我国的社会变革显得明显滞后,利益诉求机制尚未健全,存在着利益诉求多元与诉求渠道狭窄的矛盾。社会和谐追求利益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社会各个利益主体都应有其利益诉求的通畅渠道。如果渠道不畅,一部分群体的利益诉求长期不能得到表达和反映,其利益必然会受到漠视和损害,最终结果是加剧利益分化和社会矛盾的产生。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提供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新机制。这种机制的最终建立,必须要有有效的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作为沟通的桥梁。

 二、密切党群关系,切实地转变工作作风的对策思考

 (一)在价值取向上,要树立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政党最主要的标志,价值信念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融入具体的实践。政法核心价值观是对政法队伍建设探索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政法队伍建设的思想指南,同时也是全体政法干警的基本行为准则。所谓 “忠诚”,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为民”,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做到执法为民。“公正”,就是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廉洁”,就是清正廉明,无私奉献。贯彻和落实这一理念有利于解决目前政法队伍中所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其他突出问题,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提升政法队伍的素质,使其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司法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行使好手中的司法权,切实地做到为人民服务,为大局司法,而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做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使者。人民法官作为政法队伍的重要一员,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火墙”,是神圣法律的守护者,更应该深入贯彻政法核心价值观,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在具体工作中。

 (二)在能力建设上,要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一是努力提高深入群众的能力。深入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提高深入群众的能力,就是要解决真正深入的问题,而不能把下基层作为一种例行公事,甚至是摆样子。深入群众,就是要真正与最基层的群众接触,不仅要看亮点,更要看问题,不仅要听赞扬的话,更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通过深入基层,真正了解群众呼声、掌握基层实情。

 二是努力提高组织群众的能力。组织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能否有效地组织群众,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决策的落实和工作的成效。在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组织群众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要有效地组织群众,就要尊重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是努力提高沟通群众的能力。沟通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桥梁。沟通群众,就要把党和政府的意志为群众所掌握,同时又要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党和政府决策的依据。沟通群众,首先要建立信任,然后才能实现真诚交流。同时,要畅通民意渠道,拓宽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领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特别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评议、听证会等制度化方式,保证群众有说话的地方,确保群众意愿充分表达。

 四是努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服务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证。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解决好与群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群众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党员干部要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嘘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从各个方面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五是努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化解矛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凸现出来。社会的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突显期。在这种情况下,能否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有效化解各类矛盾,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提高及时化解矛盾的能力,要从源头上抓起,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要继续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要加强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的渠道,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

 (三)在民情沟通上,要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对社会各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热点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所涉及的内容、范围、程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将有助于确保人民内部矛盾“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的落实,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被动性、滞后性,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做法。建立不良情绪的宣泄机制不但可以直接减少因心理因素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对其他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应充分发挥司法、信访部门、基层党组织以及 群众团体、人民调解等各种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沟通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

 (四)在体制机制上,要形成弘扬优良作风的制度环境。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官”。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坚持以改革、发展作为一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成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方式上搞“人治”不行,单纯依靠群众运动的“群治”也收效甚微,最后还必须通过“法治”来实现。因此,通过“依法治官”来克服官僚主义,端正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实现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的法治化轨道上得到有效预防及合理解决。 

来源:司法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