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看不到前景的工作,浪费青春值得吗?她说:青春是奋斗,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因为责任,所以担当。她,便是福清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者杨燕玲。
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2010年,正值福清市社区矫正启动年。杨燕玲选择了社区矫正工作,成为一名司法协理员。
入行第一年,万事开头难。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作,杨燕玲没有害怕退缩,除了承担起社区矫正工作外,还主动担负起了人民调解、安置帮教、非诉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等各项工作。杨燕玲说:“既然选择这份工作,就算再累,也要干好。”这就是杨燕玲对工作的态度和原则。
社区矫正工作看似简单,却很琐碎。每天的工作,不仅包括在七八平米的小房间里,组织教育、制定个案、建立档案,更要在田间地头组织社区服务、骑着单车穿街入户走访慰问。没有执法权的司法协理员角色,让杨燕玲的处境有些尴尬。“判缓刑还要每月向司法所报到是谁规定的?”“每周少打一次电话不行吗?我记性差!”“什么?你还要去我家走访?凭什么?”类似这样带着抵触情绪的质疑时而有之,她说,“除了耐心地给他们解释,消除疑虑,说明规定,别无他法。”
一次,一位因组织他人偷越国境被判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以“要去外地办工程手续”为由不参加集中教育,甚至只挂个电话说:“明天我没法参加集中学习,我叫我爹进去请假。”“当时,我跟他讲,请假要提前说,而且必须由本人亲自来司法所书面申请,替代是不行的。”杨燕玲回忆“结果那人急了,直接对着电话吼,‘请假都不让,你一个社工,能有多大权利?’”外表柔弱的杨燕玲为了工作也一点儿不服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搞特殊。你可以不尊重我,但必须遵守规定。”经过杨燕玲的耐心讲解规劝,终于得到该名服刑人员的理解,并按规定来司法所办理了请假手续。
爱心宣告温暖人心
对于那些因特殊疾病被保外就医、因年少无知走上歧途、因贪图小利而不慎触碰法网的社区服刑人员,杨燕玲渐渐地摸索出一套“用倾听走进人心”的心理矫正新路子。
2012年4月,司法所新接收一名特殊的社区矫正人员林某。林某家境贫寒,因骗取出境证件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当了解到林某患有严重的运动性神经肌肉萎缩、神经轻度轴突性损害,四肢无力、无法言语时,杨燕玲选择了更为人性化的“入矫宣告仪式”。在林某年久失修的小平房里,她庄严的宣读了入矫宣告书,鼓励林某妻子认真负起监护人职责,帮助林某调养身体,随后签订《矫正小组协议书》。仪式结束后,杨燕玲与林某妻子促膝长谈,得知家中儿女不在身边,平时生活仅靠亲戚接济维计,她安慰林某要解除思想负担,安心矫正,不要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主动联系当地民政部门为林某申请困难补助,帮助他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几年来,她接收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有故意杀人被判假释的中年人,有贩卖毒品被判缓刑的青少年,还有因强奸被判暂予监外执行的精神病人……面对犯罪类型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各异的各类社区服刑人员,杨燕玲说:“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把他们当朋友,包容他们,讲求方法,正确施矫,99%的人都能顺利解矫、回归社会。”
与青少年服刑人员进行面对面谈心教育
奉献一颗心 牢记一份责
10平米的心理辅导室内,坐着一位眼神茫然的中年妇女魏某。几年前,魏某受他人唆使,贪图小利以组织7名人员乘船偷渡日本,因此被判组织他人偷越边境罪,获刑三年,缓刑四年。从此,37岁的魏某便成了所里唯一的女犯,矫正期间魏某不喜欢交流,参加教育也不积极。
为了帮助魏某解开心结,杨燕玲组织了一场专业心理咨询活动,邀请福建师范大学心理讲师为魏某进行心理疏导。“现在最担心的是家中十岁的孩子,还有生病的老人。”魏某最终说出了内心的担忧。于是,杨燕玲针对魏某的特殊情况,为她制定了较为灵活的教育方式,允许魏某在方便照顾家庭前提下,保证到所参加学习、教育和服务,完成规定的课时和劳动时间。
隔三岔五地,魏某会主动打电话到司法所汇报自己的近况,杨燕玲索性当起了临时电话顾问,耐心地和魏某聊家常,细心地记录下魏某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虽然心理问题也可向家人倾诉,但难免让他们烦恼和担心,结果平添新的烦恼。”杨燕玲说,“抓准真实想法,解开内心郁结,不仅有利于女犯自身的改造和子女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她们家庭的幸福,促进社会的稳定。”
5年多来,杨燕玲凭借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运用法学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政策法规,让服刑人员重塑法律观念;以善于倾听的人性矫正态度,让服刑人员感受“家门口教育”的温暖;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帮助服刑人员寻找工作岗位;投入“热情饱满”的动力,策划普法宣传活动;用“善于发现”的眼光,书写基层法制信息……据不完全统计,杨燕玲从业以来,她先后监管、教育的105名社区服刑人员,99%顺利回归社会,累计走访在矫人员2900余人次,累计谈话3700余人次,累计发表法制信息400多篇。2012-2014连续三年被福清市司法局授予“金牌”社工称号,连续三次获得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宣传报道工作第一名。
对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让杨燕玲一直坚持到现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她说:“选择社区矫正工作,等于选择了奉献的青春。坚毅、向上和执着,耐心、倾听和包容,务实、真诚和信念,都是奉献青春所获得的最宝贵财富。”
向身患重病的林某进行入矫宣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