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文:社区矫正的行家里手
时间:2015-05-26 16:41

“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了下来;万家团圆的时候,她还在奔波。社区服刑矫正,长路漫漫,年轻的80后姑娘,用心为迷途者领航。她一直在路上,带着温度,走得比我们都远。”

                              ——“2014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评委会致刘倩文的颁奖词

  没有编制,没有制服,没有休假,甚至连个全国统一的称谓都没有。有的,只是每天必须跟社区服刑人员打交道,每天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待命,每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
  “刚开始没那么多,工资拿到手才700多块。现在不止了,都过去五六年了,我每月实实在在到手的工资,也算突破2000元大关了!”5月14日,在福州市鼓楼区华大司法所,《法制日报》记者第三次见到刘倩文。大大咧咧的她仔细听着记者的一项项罗列,发现不对就及时打断,直性子一如往常。
  学习、工作、安家,尽管已经在福建生活了10年,微胖的身材、爽朗的性格和浓重的口音仍然让大家一下子就认出,这是个山东妹子。从福建警官职业学院社区矫正专业毕业后,刘倩文没有回山东老家,而是选择留在福州,成为华大司法所一名普通的司法协理员。
  万事开头难。2008年,是刘倩文入行第一年,正值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在福建省全面铺开,一切都是空白。对于这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来说,一切都需要摸索着前进,但更需要坚守的勇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边带孩子边工作的刘倩文竟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带孩子”工作理论:“孩子在懂事之前,母亲都会事无巨细把所有心血倾注到他的身上,这个过程很累,也很漫长。但当孩子开始会叫妈妈了,你会瞬间忘掉所有的辛苦,只剩下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工作对于我,也是如此。”
  6年来,身边的同事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才28岁的刘倩文却凭借着这套理论,一直坚守到现在,成了所里资格最老的司法协理员。“当你用心将孩子养大,看着他会跑会跳会笑会闹时,你也就根本不会舍得离开他啦”。刘倩文说。

不惧困难初试牛刀喜获成就感

   “一个事物在呈现出最美好的状态之前,总会经历许多辛苦磨难。”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刘倩文说她从不惧怕。
  为了更好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福州市建立了一支以司法助理员为主体、司法协理员为辅助、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别看仅一字之差,司法助理员可是享有执法权的公务员,而司法协理员则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社工。
  身为临时合同工的他们,每天的工作除了协助建立档案、定期走访、组织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还要协助组织社区服务、制定社区服刑人员矫正个案、填写约50多项矫正台账。
  在刘倩文还是个“菜鸟”司法协理员的时候,像定位手机、电子地图、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现在十分普遍的社区矫正技防措施,都还只是个念头。“那会儿所里什么都没有,我又刚从学校出来,连电动车都买不起,真是贵啊!要想监管到所有在矫人员,我们除了电话抽查,就只能靠两条腿蹬着自行车挨个家访了。”刘倩文回忆说。
  2009年7月,福州正值酷暑。新人刘倩文和同事小韩例行对在矫人员进行电话抽查,正好抽到余强(化名)。第一次拨通了他的手机,一直等到人工提示音响起都没人接,“也许是没听到吧”,刘倩文又拨了第二遍,可还是没人接。
  “我都数不清那几分钟自己打了多少个电话。从免提里传出的每一声‘嘟’都特别刺耳,‘您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这句话重复得让我头皮一阵阵发麻。”刘倩文坐不住了,抓起自行车钥匙转头对小韩说,“走,蹬车去他家看看!”
  余强已与妻子离异,只身一人在福州。虽说家在鼓楼区,但他本人却因工作租住在晋安区。大半个城市,在号称“火炉”的福州,骄阳炙烤下,刘倩文一路狂蹬,汗流浃背。她的脑子里假想着各种可能:他是不是重新犯罪又被关起来了?是不是在路上出交通意外了?是不是和别人起冲突打架受伤了?
  越想越糟糕,好不容易来到余强家楼下,刘倩文扔下车子一口气爬到8楼,对着余强家的门一顿猛捶,边敲边扯着嗓门喊余强的名字,可还是没动静。“那一会儿,我觉得自己就像个神经病!”回忆起当时的模样,刘倩文自己忍不住乐了。
   嗓子喊哑了,门终于开了,一双睡眼惺忪的眼睛探出门外。“看着余强还一脸‘啥也不知道’的表情,我前一秒还想骂人的冲动,下一秒看着他好好的啥事没有,就只剩下高兴了,是真的高兴!”
  事情很简单,当天前一晚,做保安的余强值了个大夜班,第二天补觉怕被打扰,就把手机调成了静音,结果睡得太熟误了接听。
  看着手机里十几个未接来电,又看看靠着门口气息还没喘匀的刘倩文,余强挠着头也不好意思了,当场保证:“你放心,以后你打电话我肯定第一时间接,下次去所里学习的时候我也一定早到!”
  刚入行就碰到这样的事儿,吓退很多“菜鸟”很正常,小韩就是其中一个。没过多久,这个见到服刑人员“腿都会发抖”的男生,考上公务员离开了。但相同的经历却恰恰吸引了刘倩文这个“女汉子”。
  “过程好坏都不要紧,看着自己监管的服刑人员解矫时都能好好的,我就特别有成就感。不是有这句话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就是说我呐!”开门见山,粗粗的嗓门就像刘倩文的性格一样,一点都不矫揉造作。

真诚关爱罹患艾滋病服刑人员

   “你一个临时工,整天这么拼命,搞得比公务员还累。”这句话,刘倩文的丈夫陈涵瑞经常在她耳边念叨。但刘倩文却说,她从这句话中听出来的,是心疼多过责备。
  据不完全统计,从业近6年,刘倩文先后监管、教育过108名社区矫正人员,累计走访在矫人员2800余人次,累计谈话3900余人次。对这份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让刘倩文一直干劲儿十足。
  “直到现在,刘倩文都没有司法行政系统的正式编制,还属于劳务派遣,两年一聘。”福州市鼓楼区司法局局长王建军说,“有的地方对这个职业连个统一的称呼都没有,都是直接叫社工,福建省也是这两年才开始司法协理员的叫法。尴尬的身份,让很多人对他们的执法行为产生了质疑”。
  华大司法所所在的华大街道,辖区内驻有福建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机关,省直、市直机关200多个,很多因职务犯罪进行社区矫正的人员都在此服刑。
  一次,一个曾官至厅级的假释人员以到外地就医为由,请假不参加社区矫正。他不仅让小舅子替他去请假,连假条的内容也是随便应付,把受理人“华大司法所”写成了“鼓楼区司法所”。
  “我跟那人解释了半天,说按照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请假必须本人亲自到场并递交就医证明。”刘倩文回忆说,“结果那人倒火了,直接把假条甩到我面前,冲着我一阵吼,‘你一个社工能有多大权力?’”
  倔脾气上来的她丝毫不服软,也提高了嗓门:“你可以不尊重我,但必须敬畏法律。法律讲的是平等,我必须一碗水端平。这事儿没商量!”
  如此坚持,曾经的厅官只得放下“官架子”,乖乖走进了司法所。
  刁难委屈尝得多了,刘倩文不但没有变得消极怕事儿,反而渐渐练就成了“金钟罩”“百毒不侵”。2013年年初,福州华大司法所接收了一名吸贩毒人员张东(化名)。这名服刑人员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艾滋病患者。
  “在此之前,福州城区的司法所从未接矫过艾滋病患者,没有先例,也没有经验,整个司法所里的年轻协理员们都有些不知所措,有的还在上班时默默戴上了口罩和手套。”华大司法所所长胡志武告诉记者。
  而这个时候,刘倩文已经怀孕5个多月,全家人都特别紧张。“其实我也挺怕的,作为母亲,我怕自己的一个决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刘倩文难掩内心的焦虑。
  但她同时清楚,在司法所里,她是资格最老的协理员,这个时候,她有责任站出来。在花了很长时间恶补了艾滋病的相关医学常识后,刘倩文最终成功说服了丈夫。为了让张东没有被歧视的感觉,刘倩文在与他面对面交谈时坚持不戴口罩、不流露任何害怕的心思。
  “倩文还一直坚持向我们进行科普,在她的影响下,大家也都自觉地摘下了口罩和手套,给予了张东充分的尊重。”同样是司法协理员的陈妹告诉记者。
  平等的尊重有了丰硕的收获。去年8月,缓刑期满的张东成功解除社区矫正。解矫当天,他认真地对刘倩文说:“谢谢你没有放弃我,就冲这一点,我一定会改。”
  据统计,截至目前,福州全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服刑人员17472名。其中,期满解除矫正的12741名,重新犯罪率0.13%,低于全国0.2%平均比例。而在刘倩文监管的108名社矫服刑人员里,没有发生一起脱管、漏管现象,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实现“零事故”和“零差错”。

倾情助力迷途者重拾生活希望

   王风(化名)是福州市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隔三差五,她都会到华大司法所找刘倩文和她的同事推销保险。刘倩文说,自己平常挺讨厌上门推销的,可面对王风,她却怎么也讨厌不起来。工作闲下来时,她俩还会唠唠家常。
  在做保险业务员之前,王风曾经是福州某事业单位的财务主管。因挪用单位16万多元的公款被开除公职,判了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在社区接受矫正。曾经的同事对她指指点点,邻居对她冷眼相对,就连在机关上班的丈夫也怕人说闲话,和她打起了冷战。那一阵子,王风经常泪流满面地对刘倩文重复着一句话:“我现在真是生不如死……”
  “每一个人都会犯错,每一个犯错者也应该有改过的机会。”曾帮助90%的解矫人员找到工作成功回归社会,并成功挽救近20个濒临破碎家庭的刘倩文知道,帮助迷途者走上正轨,一是工作,二是家庭。
  工作不算难找,刘倩文很快帮王风找了一份保险业务员的工作,但她根本就无心上班,情绪低落。
  “我也有家,我知道家人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刘倩文说。当了妈妈以后,她虽然心里记挂着孩子,但大多数时候,却只能“丢”给丈夫和婆婆去照顾。
  别人的家务事,大多数人都不会插手。但为了让王风重拾希望,刘倩文还是决定要趟这趟“浑水”。那段时间,刘倩文几乎天天找王风谈心,每天打电话跟她聊天,陪她散步。她还多次造访王风的丈夫和她的邻居,力劝他们能以正确心态接纳正在回归社会的王风,邀请他们一起为王风顺利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多次劝说后,王风的丈夫终于松口,说会好好处理与妻子的问题。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那天王风在接到一通电话后高兴得手舞足蹈,然后贴着我的耳朵悄声说了一句话。”刘倩文仔细回忆着。
  王风对刘倩文说的那句话是:“我老公今天终于主动约了我,让我中午和他一起去他的单位食堂吃饭!”
  服刑的5年时间里,王风已经把刘倩文当做了可以分享喜怒哀乐的“姐妹”。直到现在,她还是会经常到司法所来“报到”,但已不再是来接受教育,而是来找刘倩文聊聊近况,顺便推销一下她的保险。  
  “你说,这么积极的推销员,我能有什么理由拒绝她呢?”面对记者,刘倩文摊开双手歪着头,忍不住笑了。

来源:司法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