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由福州市司法局组建福州市医患纠纷调解处置中心。周在祥同志退休前是市司法局研究室主任,刚刚退休的他就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医患纠纷调解这极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心成立四年,周在祥同志全身心投入到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中,不知有多少个夜晚,他奋战在纠纷现场第一线;不知留多少汗水,他四处奔走为当事人讨公道;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他通宵达旦为解决纠纷想办法谋对策。他把调解为民、服务奉献、公正廉洁融入了血液中。2012年,周在祥同志荣获“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称号。在他的带领下,福州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建机制想办法,公正处置息纠纷
周在祥主任认为,第三方调解医患纠纷不但要体现公正性、公平性,同时还不能游离专业性、科学性,还要树立权威性,否则医方不服患方不信。周在祥主任组建了医学、法学、法医学等专家库,同时建立案件的专家会商机制,借助多学科专家的资源,对医患纠纷案例进行分析评估,尽量做到事实清楚、判断准确、归责明确,处置适当,保证了第三方调解的公正性、专业性、科学性。
医患纠纷随时都可能发生,需要及时疏导和化解,针对这一工作特点,周在祥主任建立了现场应急处置机制、多部门联动机制。中心接警后,调解员根据应急处置预案第一时间赶到纠纷现场,与公安、卫生部门共同协调处置,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维权,促进纠纷平稳高效化解。四年来,市医调中心应急到现场处置重大医患纠纷257起655场次,大部分的纠纷都在现场得到解决。现场应急处置机制的有效运作,成为了福建省医患纠纷调解处置工作的亮点,多次作为先进经验予以推广。周在祥主任结合应急现场处置实践,总结出“迅速反应,冷静介入;引导调解,预防激化,坚持原则,灵活处置,案结事了,不留尾巴”的“三十二字工作方法”。周在祥主任认为,由于医患纠纷对象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不能简单地采取处置其他群体性事件的习惯性的做法,因此必须具有既设身处地、心同此境,又理性判断、依法调处等多样的工作心态。
2012年5月,产妇林某某急诊入住某医院分娩,婴儿出生后仅有心跳,无自主呼吸,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家属拒不接受医方对诊疗和抢救过程的解释说明,很快聚集40多人在医院摆花圈、拉横幅、打砸设施并围攻医务人员,严重影响医院正常秩序,甚至造成医院周边交通堵塞。周在祥主任带领调解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把医院院长和调解员围困了四个多小时。面对辱骂挑衅和威胁恐吓,周在祥主任全然不顾自身安危,一面挺身而出保护医务人员,一面宣传有关法律法规,驻会医学专家通过医学判断给患方解惑释疑,终于缓和了现场紧张事态,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
经多名医学专家判断,认为新生儿死亡系宫内感染、新生儿重度窒息等,医方不存在过错。调解过程中,双方经历了冲突、协调、再冲突、再协调的曲折过程,周在祥主任顶住种种压力,始终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表示医调中心要尊重科学,依法调解,对医疗过错的赔偿要严格程序,坚持医院“有错即赔,大错大赔,小错小赔,无错不赔”的原则,对无理索赔中心不会给予支持。经过五天十四场协调沟通,周在祥主任以真诚沟通换取双方信任理解,以耐心解释换取谈判协商空间,制止了以“闹事”换取索赔的不良风气。
用真心讲道理,真诚沟通解心结
在调解工作中,周在祥主任常说,真诚、真心是敲开调解之门的金钥匙。调解协商过程不是冷冷冰冰的,不能只有对所谓争议索赔的认定,它应该是有温度的,有第三方自己的感受。调解员调解纠纷不管用什么技巧方法,用什么心理战术,唯一不可缺失的就是要用一颗真诚火热的心与当事人沟通, 应该说心与心沟通,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无形桥梁。
2013年1月,市医调中心接到某医院紧急报告。患者林某以“腹痛3-4天伴发热”到该院就诊突发死亡。患者家属40多人聚集病区用病床设置障碍,拒绝将尸体移出病区。当时周在祥主任赶到事发现场后三次到停尸的病房与患者家属对话,同时要求医方尽快对患者的死因作出判断,并及时客观地与患者家属沟通。周在祥主任的真诚终于感动了患者家属。凌晨1时40分,患者家属同意自行把尸体移放到太平间。紧接医调中心继续在医患双方之间调解。直至第二天下午5时,这起有可能酿成恶性事件的纠纷最终得到和解,这时周在祥主任在现场已整整工作27个小时。事后当新闻记者采访周在祥主任时问:你三次到停尸的病房与患者家属对话难道没有恐惧感?周在祥主任说:当时没有顾及这些,只想到的是急救病区还有14个急症病人和护士站里的医务人员的安全,如果冲突继续加剧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2011年夏天,市属某医院发生一起重大医患纠纷,一位死亡的患者患有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患者家属纠缠细节,停尸ICU病房达7个多小时,严重影响病房内其他7名重症患者的抢救,情况十分危急,有关部门根据规定准备强制将尸体转移。考虑到病房其他病人的安全,周在祥主任决定亲自到病房劝导患者家属配合处理,医生为了安全给他戴上三层口罩,可是到了现场患者家属却提出调解员要摘下口罩才能谈判。面对这显然是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为调解工作需要,周在祥主任摘下口罩,双方相对无语,就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里,患者家属决定愿意配合移尸,避免了一场可能出现的激烈冲突。感动也许就在那点滴之中,表面上摘下的是防护口罩,而患者家属看到的是调解员一颗热忱与真诚的心。
周在祥主任说,调解工作要充分体现对医患双方的关爱、理解与包容。作为调解员要将心比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这样当事人就会对调解员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希望,调解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
福州市是省会城市,日就诊量达5.6万人次。由于医疗资源密集,就诊患者密集,疑难重症患者密集,医患纠纷随时有可能发生。为了应对各种情况,周在祥主任四年多年来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休息时间,对此他没有任何怨言。今年的父亲节,他的儿女为他精心准备庆祝父亲节,可是又赶上了纠纷现场应急处置。这样的例子并非偶然,中秋、国庆、甚至是大年三十,都有周在祥主任在医院调解的身影。医院没有关门停业的时候,他就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半夜赶到纠纷现场也是常有的事。他的血压一直不稳定,随身携带降压药去现场,也变成了一个工作习惯。他经常说,我一家子有好几个警察,都是吃这碗饭,做这个事的,习惯了。工作闲时,他常看着满墙的锦旗告诉工作人员,这些锦旗中有一面需要我们经常去思考去体会。那十二个字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褒奖与认可,更是对我们的鞭策与警醒。那金闪闪的十二个字是这样写的:坚持公正、信守中立、依法调解、不偏不倚。
福州市医调中心成立四年多来,已接访医患纠纷投诉828件,立案530件,结案493件,结案率为93%,赴现场应急处置重大医患纠纷257起(655场次)。2014年5月,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市医调中心的调解工作,这是中央电视媒体首次突出报道了我省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的运作情况。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