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法治在线-法制今报8月23日讯(福建长安网记者 法制今报记者 叶翔)
开 栏 语
今起,省司法厅法宣处与法制今报社共同推出《身边的正能量——司法行政人风采展》栏目,报道宣传默默奋战工作在司法行政一线的先进典型,展现司法行政队伍风采,敬请关注。
有一种力量叫坚持,有一种细心叫责任,有一种感动渗透人心。谁说英雄必须惊天动地?刘倩文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的司法协理员创造的奇迹。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拯救一个个迷失的灵魂。刘倩文,2009年6月入职福州市司法局华大司法所司法协理员。5年来,她管理过的90名社区矫正人员中未发生一起脱管、漏管的现象,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做到了“零事故”和“零差错”。
用心发现
拯救一个个曾经犯错的灵魂
社区矫正人员多为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压力相当大,需要社区矫正工作者投入精力给予帮扶。在入矫人员报到的一周内,刘倩文和她的同事就要上门家访,了解每个社区矫正人员的成长经历,掌握详实的个人资料,同时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方法,使矫正工作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社矫对象林某年过六旬,身患帕金森综合症,无法到社区接受矫正。加之因信用卡诈骗,其每个月的退休金被银行直接划扣,家中的房屋也早已抵押给银行,其仅靠妻子在医院做护工的微薄收入租房度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刘倩文每个月都会不定时登门探访,每周电话探访,了解林某病情,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并做其心理辅导。林某解除社矫后,刘倩文和同事们还定期上门慰问看望林某。面对刘倩文的关心与帮助,林某表示自己曾经犯过错,但社会没有抛弃他,他今后会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
病树绽新枝,需要春风唤。“我们所做的就是把社矫人员当作亲人一样看待,每逢节日给他们打个祝福的电话,遇到社矫人员有困难时,我们会像对待亲人一样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刘倩文如是说。
用心沟通
让矫正人员回归社会大家庭
对于每一名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刘倩文无需翻阅资料,便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5年多来,她用自己的真诚和执着默默地帮助着社区里的矫正人员,她用女性的善良和包容让许多迷失的灵魂有了温暖的归宿。
黄某因为挪用公款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到华大司法所接受矫正。刚入矫时,黄某对社区矫正工作还有些抵触,交流谈心时,情绪十分低落,不愿敞开心扉。刘倩文通过多方走访了解到黄某因犯罪,丈夫和左邻右舍对她冷眼相对,面对亲人的嫌弃、邻里的白眼,黄某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正当她向孤独无助的生活低头时,刘倩文向她伸出了关爱之手。刘倩文多次和同事造访黄某家人和她家邻居,讲解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力劝他们接纳正在回归社会中的黄某,并邀请他们一起为黄某顺利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刘倩文还及时找黄某谈心,每天打电话与其聊天,陪她散步进行开导,从她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需要有人照顾为切入点,鼓励她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回归社会的决心。
黄某被刘倩文的真诚关怀和热忱帮助深深感动,表示一定会自觉遵守社矫各项规定,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用实际行动回报政府的关爱和社会的宽容。如今,黄某的女儿已考上大学,一家人和和美美地过着幸福的日子。
“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矫正后只要能顺利回归社会,我们的付出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刘倩文说。
用心耕耘
无悔青春结出甜美果实
面对家庭,刘倩文内心充满歉疚。
2013年9月16日,对刘倩文来说是个难以忘记的日子。因为工作太忙,孩子生病也没顾得上看医生,9个月大的女儿发高烧不退,她连夜和丈夫把女儿送去医院急诊,一直到天亮。把孩子送回家后,她又准时赶到司法所上班,因为所里还有很多事等着她去处理。丈夫经常埋怨她不注意身体,她总是淡淡一笑:“我热爱我的工作,我会坚守着我的社区矫正理想,一直走下去,你要理解我的追求和梦想。”
五年来,社区里一波又一波的矫正人员跟着刘倩文和她的同事参与义务劳动,进行矫正学习。在她的帮助下,很多社区矫正人员的心态已从“索取”转向了“回报”。
“她的那种工作激情、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都是我们要学习的。”这是社区同事对刘倩文的评价,也是对她工作的认可。“她真的不容易,工资不高,每天却忙得要命,跟她一批进来的协理员基本都走了,只有她留了下来。”司法所的同事如是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努力,一份回报。令刘倩文倍感欣慰的是,通过5年的努力及付出,在对90例矫正个案的教育矫正过程中,有60例矫正人员经过教育、感化和挽救,已顺利回归社会,其中,90%的人员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没有出现重新犯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