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
宦溪镇成功运用“公调对接”机制
化解了一起劳资纠纷引发的冲突,
充分彰显了多元解纷机制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3月2日,宦溪镇某工厂工人胡某与老板章某因工资结算问题发生口角争执,矛盾升级为肢体冲突,双方不同程度受伤。接到报警后,民警迅速到达现场,双方及时就医。经调查确认,双方均无重大伤情。随后,双方自愿申请人民调解,宦溪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协同派出所民警组成调解小组,共同介入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小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向双方详细阐明劳资纠纷的合法解决途径及暴力行为的法律后果。针对双方诉求,调解员分别与胡某和章某进行沟通,平衡双方利益。胡某要求按约定的310元/天支付四天半工资,并索赔因纠纷导致的汽车轮胎修理费;章某则认为胡某未按时上班且工作效率低,只能按150元/天结算工资,不同意支付轮胎维修费用,还要求扣除租房损失。
调解员耐心劝导双方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争议,避免再次发生冲突。经过多方沟通协调,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协议:胡某自行承担汽车轮胎维修费用,双方各自负责自己的伤情医疗费用;扣除房租损失后,章某一次性支付胡某人民币八百三十五元。双方放弃其他法律主张,互相谅解,并承诺不再因该事件引发其他纠纷。
此次调解依托“公调对接”机制,高效化解了矛盾,既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避免了行政处罚或司法程序对双方的影响,为类似劳务纠纷提供了“调解优先、法律兜底”的解决范本,进一步彰显了多元解纷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优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